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教育部和省委、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贯彻落实陕西理工学院“十二五”规划,依照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进一步推动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特制订《288-365.com建设与发展规划(2011-2020)》。
一、十年征程的回顾(2000-2010) 陕西理工学院的汉水文化研究开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初,伴随着我们伟大祖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步伐和学院的发展壮大,汉水文化研究也逐步走向繁荣。目前,我院的汉水文化研究已经走过了20世纪八十年代的起步阶段,九十年代的发展阶段和21世纪初的快速发展阶段。
288-365.com创建于世纪之交,是我院继往开来、迎接新世纪挑战、突出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2000年5月成立了“汉中师范学院汉水流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01年由原汉中师范学院和原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成陕西理工学院以后,学校把汉水文化研究作为本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成立了“陕西理工学院288-365.com”。2005年1月,研究中心被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为立项建设的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汉水文化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2007年6月,288-365.com获准挂牌。
288-365.com经过多年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288-365.com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 形成了一支以汉水流域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主要内容的研究队伍,其中教授、副教授占85%,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占70%以上,初步组建起了学历、学位、职称、年龄结构比较合理、阵容整齐的研究团队。
2. 承担并相继完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为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的突破发展做出了贡献。288-365.com已经形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到厅局级项目的重大科研项目申报人才队伍和研究体系。
3. 承担并参与完成了一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决策咨询项目,为陕南和汉中市的突破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288-365.com在国家“西三角”经济区战略、陕南绿色产业和生态旅游战略、汉中市“双百”城市战略和文学艺术发展等方面,充分发挥了思想库、人才库、信息库的作用。
4. 288-365.com正在发展成为汉水文化研究领域的学术高地,已经引起了省内外相关科研基地的关注。襄樊学院、渭南师范学院、安康学院、郧阳师专等高校多次到我院就基地建设的经验进行交流。
5. 288-365.com对陕西理工学院的快速发展也起到了思想库和人才库的作用。在陕理工三大跨越(两校合并、申请硕士点、教学评估)和一大考验(抗震救灾)的发展征程上,288-365.com的专家教授将学术研究成果和思想智慧转化成为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特色凝练、精神升华。
二、中心中长期建设规划(2011-2020) (一)指导思想 288-365.com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为依据,全面贯彻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促进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带动288-365.com的发展,为陕理工创建特色鲜明的大学和汉水流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
近期(2011-2015)中心建设工作的指导方针是:整合学科研究方向,搭建学科发展平台,稳定学科研究队伍,明确学科主攻方向,制定学科发展规划,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理顺基地管理体制,创新中心管理机制,组建完善三大研究所,稳定优化研究团队,界定明确组织责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夯实基地建设基础,提升基地建设水平。自2015年,再建成2-3个硕士点。
中远期(2016-2020)争取在整合专门史、中国古代文学、区域经济学三大学科的基础上,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新兴学科,力争把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
(二)建设思路 288-365.com的建设思路是:围绕一个中心¬——汉水文化研究,抓好两大建设——学科建设、基地建设,推进三大工作——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服务地方,理顺四大关系——中心与部门的关系、中心与院系的关系、中心与地方的关系、工作兼职与精力投入的关系,加快学科团队建设,多出标志性成果,扩大中心在省内外的影响,打造汉水文化研究品牌,铸造陕理工特色学科,为创建高水平大学和陕南突破发展贡献力量。
汉水文化重点学科的建设思路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学科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提高科研水平为标志;以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求支持,以带动人文社会科学建设求发展,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求地位,以打造汉水文化研究品牌求影响,使研究中心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思想库、智力库和信息库。
(三)建设目标 1.近期建设目标(2011—2015)
(1) 凝炼学科方向,稳定研究队伍 调整优化“历史文化研究所”、“文学艺术研究所”、“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的人员结构,争取在2015年前每个所引进三名具有博士学位的专职研究人员,初步形成汉水文化核心研究团队。
(2) 明确主攻目标,提升研究水平 汉水文化博大精深,积淀丰厚。首先,尽快出版汉水文化研究领域的标志性成果;其次,应尽快加强对汉水民间文化资料的搜集和研究工作;最后,应加强汉水文化研究对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咨询服务功能。
(3) 搭建研究平台,推动学科发展 以288-365.com的硬件设施建设为基础,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充分调动三个研究所的科研积极性,为学科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在发展中促进学科的整合与融合,在壮大现有学科的基础上,孕育新的省级科研平台。
(4) 加强窗口建设,促进学术交流 定期出版《汉水文化研究集刊》和《汉水文化研究通讯》,通过两个学术载体促进和展示我校的汉水文化研究,联系和凝聚一批省内外的研究人员,形成汉水文化研究学术团队;坚持每年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两年召开一次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研讨会。
(5) 出版标志性成果,贡献学校“创大” 在2013年之前,争取出版一批能够代表我校汉水文化研究水平的标志性研究成果;目前可以启动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整理出版、对校内外相关成果的资助出版工作;加强对教育厅、省社科基金项目的检查指导,尽快形成研究专著;规划招标一批研究课题,资助出版研究专著或者丛书。
2.中远期建设目标(2016—2020) (1) 实现创新融合,申报国家学科 经过3—5年的努力奋斗,使依托中心的专门史、中国古代文学、区域经济三大学科在创新发展中实现新的融合,打造出一个能够代表汉水文化研究水平、符合国内外学术规范的新学科,全力冲刺国家级重点学科。
(2) 实现竞争互利,培育创新基地 288-365.com要充分发挥人文社会学科群的龙头作用,要成为三大学科发展壮大的摇篮,要争取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同时要孕育出新的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3) 实现优质服务,构建思想智库 汉水文化研究要走产学研一条龙,科研、育人、服务一条线的发展新路,通过创新学科、创新学派、创新方法、创新团队,构建一流的学术研究机构。
(4) 实现实物展示,建设特色平台 汉水文化研究要将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文物资料的收购结合起来,在自然遗产、历史文化、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等方面收集一切能够反映汉水文明变迁的资料,逐步建成“汉水文化博物馆”。
(5) 实现团队创新,建构研究高地 通过5—8年的努力,建成一支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研究方向明确、科研成果突出、在省内外有广泛影响的学科创新团队,使288-365.com真正成为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思想库、智力库。
(四)主要任务 1.团队建设 造就和培养一批政治素质好、理论功底扎实、创新能力较强、治学作风严谨、学术成就突出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形成研究方向明确、结构合理优化、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研究团队,是学科团队建设的目标。
(1) 核心团队 汉水文化研究的每个研究方向至少有3—5名专职研究人员,构成汉水文化研究的核心团队,成为汉水文化研究的中坚力量,以便确保研究方向的稳定性和研究队伍的稳定性。
(2) 辐射团队 288-365.com通过外聘研究员和项目资助、招标等方式,形成与中心有学术交流和学术联系的兼职研究人员,形成30人以上的辐射团队,使其成为汉水文化研究的基本力量。
(3) 外围团队 288-365.com通过与汉水流域其他高校、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和地方政府部门的学术交流和联系,特聘一批校外兼职研究人员,构建汉水文化研究的外围团队。主要通过参与中心组织的有关研究项目的策划,研究课题的联合攻关或独立承担一定的研究任务,提高汉水文化研究的水平和影响力。
2.学科建设 通过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队伍,完善学科组织,建设学科平台,申报高层次项目,产出高水平成果,提供高质量服务,全面提升汉水文化研究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近期建设省级重点学科,中远期争取建成国家级重点学科。
(1)凝练学科方向 汉水文化研究属于区域文化综合研究,具有综合性、边缘性、应用性的特点。目前汉水文化研究要在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三大方向上组建各自的学科梯队,凝练学科方向,形成标志性研究成果;然后在发展中创新融合,推动新兴学科的出现。
(2)优化学科队伍 汉水文化研究的学科建设关键在于尽快组建起一支研究方向稳定、结构层次优化、治学作风严谨的学科队伍。每个研究方向至少有3—5名专职教授研究人员。所有专职研究人员要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系列研究成果。
(3)建设学科平台 汉水文化研究的学科平台建设,是展示汉水文化魅力和学科社会影响的重要手段。近期我们要尽快抢救收集汉水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和民间文化资料;中远期要建设“汉水文化博物馆”,为学科建设搭建起良好的展示平台和腾飞基地。
3.基地建设 288-365.com是学科成长的摇篮,是学科队伍成长的平台,是学科研究可靠的基地。通过基地的组织建设、学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图书资料建设、人才队伍建设、重大项目申报、标志性成果打造、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等方面的不懈努力,早日将288-365.com建设成为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1)明确主攻方向 汉水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积淀厚重。汉水文化研究要依托“汉水文化”省级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在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三个方向上有重大突破。
(2)强化学术特色 汉水文化研究属区域文化研究,要通过创新学科、创新学派、创新方法、创新团队,在学科前沿、思想智库、研究平台方面形成特色,争创一流,使其成为汉水流域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3)打造科研品牌 汉水文化研究要学用兼顾,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之路。我们既要有国家项目、学术名人、学术精品,同时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通过服务打造科研品牌。
4.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学科和基地发展的基础,是288-365.com的核心工作。要通过3—5年的埋头苦干,使汉水文化研究的整体水平居省内领先地位,主要研究成果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真正成为全国288-365.com。
(1)以三个研究所及文学、历史、经济、艺术、教育等专业为依托,组建学术团队,加强科学研究,产出重要研究成果。培养高素质学术带头人和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通过课程开设,促进最新研究成果项教学层面转化。培养专门人才,同时开展以更新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各种专业培训活动。
(2)中心要充分发挥科学研究的组织协调功能,要针对汉水流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组织策划课题,协调项目申报,集体联合攻关。积极申报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确保科研项目的高层次和研究成果的高水平。积极争取承担地方政府部门应用型委托课题,吸纳地方政府部门具有实际工作经验且具有相应研究能力的工作人员参加课题组开展合作研究;选派专兼职研究人员担任地方政府实际工作部门的工作顾问,面向社会开展相关咨询服务。
(3)通过深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强化对策研究,不断提高研究水平。首先,对现有科研成果分类整理的基础上,形成成果汇编;其次通过规划课题,面向校内外进行课题招标,在规定时间内产生一批学术专著。最后结合研究方向,编辑出版汉水文化系列丛书。
(4)通过学术交流扩大中心在省内外的影响,扩大研究人员的学术视野,扩大学术研究的信息渠道,扩大研究成果的学术影响。首先,各研究所每年至少举办2次校内学术研讨会和学术报告会。中心每两年召开一次国内或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扩大中心的影响;其次,加强与省内外同类研究基地的学术交流、学术访问;再次,支持研究人员积极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最后,定期出版《汉水文化研究集刊》和《汉水文化研究通讯》,使其成为展示中心学术活动的窗口。
5.信息技术 在网络化时代和信息社会,只有成为信息中心才能成为研究中心。通过图书资料建设、研究中心网络建设和各种信息渠道建设,使288-365.com成为省内外汉水文化研究的信息库。
(1)图书资料建设 图书资料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工作对象和重要工具,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精神财富和品牌地位的象征,也是基地和学科建设的主要标志和评估要素,更是学科与基地发展的必要条件。首先,中心要围绕汉水文化研究的三大方向,构建起相应的图书资料体系;其次,要购置一批具有标志性的大型文史工具书,尤其是汉水流域及毗邻地的方志文献;再次,要抢救收购一批家谱、说唱文学、民歌抄本等地方性文化资料和傩戏面具、汉调桄桄剧本等非物质文化资料;最后,争取在2015年使中心藏书达15000册以上。
(2)中心网络建设 建立研究中心网络站,提高中心的信息化水平,利用互联网扩大中心在国内外的影响。首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时掌握科研信息,促进学科建设和基地建设;其次,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发布,扩大中心在国内外的影响;再次,创建条件,逐步建立起汉水文化研究信息资料库;最后及时进行网络维护与网页内容更新,确保网站安全。
(3)信息渠道建设 信息交换与网络资源开发是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首先要与国内同类基地建立定期的信息交流、交换机制;其次,通过网络加强与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职研究人员、外围研究人员的信息交流;再次,通过网络加强与汉水流域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校的信息交流;最后,通过网络逐步凝聚起一批喜爱汉水文化、研究汉水文化、开发汉水文化的“学术”网友。
三、保障措施 1.调整充实研究所的所长、副所长和专兼职研究人员,至少保证每个研究所有具有博士学位的专职研究人员2—3名。
2.明确中心管理委员会的分工和岗位职责,明确中心与三个研究所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理顺中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调整充实中心学术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二者在基地建设和学科建设中的智库作用,保障中心建设的科学性、创新性和有效性。
4.特聘一批汉水流域其他高校、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和地方政府部门的校外兼职研究人员,壮大汉水文化研究的外围团队,扩大汉水文化研究的影响力。
5.成立相对稳定的《汉水文化研究集刊》和《汉水文化研究通讯》编辑部,专门负责汉水文化的窗口建设和信息建设,树立中心良好的社会形象。
6.三大研究所在定编定岗的基础上,出台岗位职责和激励政策,支持研究所形成自我发展机制与发展活力,鼓励研究所成为新的省级研究基地和研究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