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果为陕西省教育厅项目,项目编号:07JK030,项目负责人:李凤兰。本课题研究中的核心观点和重要创新有:
1.在生态文明的哲学背景下分析了生态旅游的是汉江源头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是生态旅游的灵魂。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不仅能够给贫困地区居民带来物质财富上的积累、增加,还将在更广泛的道德、伦理层面上产生积极的影响。生态旅游将为我国现阶段解决区域间经济的发展不平衡、贫困、社会内耗等涉及公平的问题上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模式。通过“关于生态文明现实问题的思考”一文,从哲学和理论的高度指出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2.对汉江源头地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有利条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汉江源头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思路,指出汉江源头地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是生态汉中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据国家“十一五”主体功能区规划纲要,汉江源头地区属于秦巴生物多样性限制开发区。限制开发指为了维护区域生态功能而进行的保护性开发,对开发的内容、方式和强度进行约束。被划为限制开发的区域,国家将实行生态保护和农业发展优先的绩效评价,不再对地区生产总植、投资、工业、财政收入和城镇化率等指标进行考核。具体来讲,限制开发区域主要评价水质、水土流失治理、森林覆盖率等生态环境状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等。根据以上绩效评价体系标准,生态农业、林业、相关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及旅游业将成为限制开发区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
通过“汉江源头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探析”一文分析了汉江源头具有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区位、交通、气候、资源等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市场定位不高,资源开发层次低;特色不够突出,缺乏全局性开发指导;基础设施薄弱,区内相互联系不畅;旅游人才缺乏,旅游管理模式落后;现行土地承包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出了汉江源头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思路。具体包括: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对农业生态旅游的认识;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打造类型多样的农业生态旅游;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局面,树立协调发展观念;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龙头企业;重视人才培训,设计完善旅游解说系统。
3.通过学习、借鉴和比较,充分利用汉江源头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制定出发展汉中休闲农业的可行性方案,促进汉中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汉江源头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时期,休闲农业为这种转变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台湾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先进经验。通过学习、借鉴和比较,充分利用汉江源头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制定出发展汉中休闲农业的可行性方案,促进汉中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通过“汉江源头发展休闲农业的可行性研究”一文总结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台湾休闲农业理念对发展汉江源头休闲农业的启示。包括:发挥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因地制宜,开发地方特色浓郁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将汉江源头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纳入区域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休闲服务体系;.加强体验经济与休闲农业产品开发。在分析了汉江源头发展休闲农业的有利条件的基础上,提出汉江源头发展休闲农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具体包括: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发展休闲农业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利于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有利于保护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
4.“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是汉江源头地区也是当今社会最稀缺的生态资源;将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融合在一起,是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农业结构,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对限制开发区绩效评价的指标要求,也是实现汉江源头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秦巴生物多样性功能区定位,汉江源头应该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汉江源头最可宝贵的财富和资源,是经济突破发展的平台。限制开发并不是限制发展,走休闲农业之路,发展生态旅游就是体现保护与发展的统一,就是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现实矛盾的出路。转变传统的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实施超常规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道路是汉江源头地区经济发展的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