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文化
 首页  机构设置  中心简介  图书资料  最新动态  学术研究  研究所  管理制度  科普基地 
研究所
 汉水流域文学艺术研究所 
 汉水流域历史文化研究所 
 汉水流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汉水流域历史文化研究所
您的位置: 首页>研究所>汉水流域历史文化研究所>正文
汉水流域历史文化研究所简介
2013-09-13 15:13   审核人:
汉水流域历史文化研究所创建于2001年,是以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系从事该学科研究的专业人员为主要研究力量,聘请其他高校及地方文化文物部门研究人员共同参与,以汉水流域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机构。
一、 研究所的研究特色
汉水流域历史文化研究所,主要依托中国历史一级学科,以汉水流域为轴心、以西陇海经济带和长江中上游经济带之间的广大地域为研究范围,以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的区域综合研究为特色,探索具有自身特点的区域研究道路。
1.研究对象:一山﹙秦巴山地﹚、一道﹙古今蜀道﹚、三水﹙汉水、渭水、嘉陵江﹚、四区域﹙关陇、成渝、江汉、中原﹚。
2.研究宗旨:西北西南结合,服务西部大开发事业;自然人文结合,揭示区域发展规律;秦岭蜀道结合,促进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史地学科融合,创建全新的区域开发学;理论现实结合,服务秦巴山地的保护与开发;全局局部结合,探索陕南的突破之路;学科专业结合,突出陕理工办学特色;求实创新结合,争取科研教学第一流。
3.研究特色:其一,区域特色。以汉中盆地为圆点、陕南为核心、秦巴山地为载体,以中国内陆腹地四大经济文化核心区的互动为背景,探索核心与边缘、城市与区域的发展规律。其二,综合特色。区域研究是以历史学为主兼融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其三,服务特色。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是研究所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与立足点;打通历史与现实、融通文化与经济、贯通人文与自然,提高研究水平为现实服务。
二、 研究所的建设情况
1.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历史文化研究所现有11位研究人员,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人,具有硕士学位者5人。研究队伍的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比较合理,阵容整齐。
2.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研究所的科研有三大研究方向:区域史与区域发展研究、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资源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三大方向既有分工又有联系,形成了以区域为对象的全方位研究态势,特别是对汉中市的研究已形成了初步的体系和特色。其中两汉三国文化研究是区域史研究的重点,力争成为全国汉文化的研究重镇。
3.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2005年以来研究所公开发表论文252篇,出版专著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项目2项、省级社科基金5项、教育厅项目1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项,每年都有学者多次参加学术交流会,并承办国际学术研讨会一次。
4.产生了比较大的社会服务影响。研究所的专家教授主动走出书斋、跨出校门,投身于为区域经济服务,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旅游报等中省市媒体多次采访研究所的专家;研究所先后与汉中市县两级政府联合举办了“西汉高速公路开通与汉中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有几位教授担任市县经济社会发展顾问,经常参与地方政府的各种活动,为汉中的率先突破发展建言献策,产生了较大影响。
5.积累了数量较多的区域研究文献。丰富的区域研究文献资料,是了解认识区域的前提。研究所已初步购得《中国西北文献丛书》、《陕西省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刋》等古今地域文献,为科学研究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三、研究所的发展前景
汉水流域位于黄河与长江两大文化板块之间,是中华大陆地四大经济文化区核心,因此我们要敢于担当,不辱使命。我们要在现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广泛搜求明清以来的地方志、家谱、石刻文献等资料,建立区域研究的信息中心。经过5—10年的埋头开拓,将历史文化研究所发展成为省内外著名的汉水流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关闭窗口
 
访问量人数:

 

288-365.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