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流域历史文化研究所在未来5—10年的开拓进取中要争取建设成省内外汉水文化研究的“一库两中心”,即建设成为汉水流域区域发展的思想智库、汉水流域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心、汉水流域区域研究的信息中心。
一、 学科建设
1.学科概况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改革的力量之源、特色之基、竞争之本。汉水流域历史文化研究所依托“中国历史”一级学科,挂靠在“专门史”二级学科之下。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区域史与区域发展研究”、“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资源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三个研究方向,形成了历史与现实结合、经济与文化兼融、自然与人文并重的区域综合研究特色。
本学科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5人,形成了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比较合理,充满朝气的研究队伍。
2.学科特点
“专门史”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一是以关陇、成渝、江汉、中原四大区域之间的范围为研究对象,寻求陕南在这一地域的历史发展演变轨迹;二是以天、地、生、人的综合研究为特色,将自然与人文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经济与文化结合,进行区域的综合立体研究;三是以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三大一级学科为支撑的跨学科研究,吸取三大学科的区域研究理论与精华,构建全新的区域开发学;四是充分体现了陕理工的区位优势与区域特色,我校所在秦巴山地是本学科的研究核心,为陕理工和陕南的发展建言献策;五是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现实关怀,以历史作为学科研究的出发点,以现实为学科服务的归宿点。
3.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学科建设任务:
第一,学科梯队建设,实施“123456工程”。到2015年,在学科梯队建设上实现有一名学科带头人、二名学术带头人、三名学术骨干、四名教授、五名副教授、六名博士的学科梯队建设目标。这一任务已部分实现。
第二,学科硬件建设,实施“三中心建设工程”。到2020年,建成学科专用资料中心、学科专用实验中心、学科专用文物中心。这一任务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为了实现学科建设任务,将“专门史”打造成陕理工的特色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依托“中国历史”一级学科,在2015年争取建成硕士点。
二、研究平台建设
1.建设思路
学科队伍、学科平台和学科特色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是学科核心竞争的主体。因此,我们提出“专门史”研究平台建设的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争取成为省级重点学科),构建两大系统(学科软件与硬件系统),建成三大平台(研究体系平台、资料支撑平台、信息检索平台),突出学科特色,服务区域发展。”
2.建设时间
在建设进程方面,实施三步走战略:
(1)2010年1月—2012年12月,争取经费10—15万元,初步建成学科资料平台和信息检索平台。
(2)2013年1月—2015年12月,争取经费30—100万元,初步建成学科专用资料室、学科专用网络室、学科专用实验室。
(3)2016年1月—2020年12月,争取经费80—150万元,初步建成一个研究所、三个研究室(区域史与区域发展研究室、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室、资源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室”)、四个专用室(专用资料室、网络室、实验室、文物室),实现“一库两中心”﹙建设成为汉水流域区域发展的思想智库、汉水流域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心、汉水流域区域研究的信息中心﹚的战略目标。
3.建设内容
第一,研究体系平台建设。调整研究队伍的研究方向,围绕三大学科方向排兵布阵,使每个研究人员有相对稳定的个人研究方向,个体研究服从于学科整体研究,学科研究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资料支撑平台建设。近年来的学科建设经费主要用于资料建设,但距学科研究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要继续购置明清以来的府志、县志、名胜志等古代志书和新编志书,同时购置有价值的家谱、地方文献、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等。
第三,信息检索平台建设。在信息时代,单纯的纸质文献已远不能满足学科发展与科学交流的需要,因此计划建设学科专用网络室,条件成熟时设立学科专用网站,发布交流研究信息,扩大学科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第四,汉中与“西三角”经济文化研讨会。我校地处汉中市,为汉中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是我校服务社会的首要责任。“西三角”经济区的概念与学术论文,是历史文化研究所的教授首先提出来的,相关省市非常重视。因此,将召开相关学术研讨会,为汉中市的发展建言献策。
第五,汉水流域文化遗产与城镇体系调研。汉水流域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不仅有世界级的历史文化遗产(武当山),而且有许多国家级、省级的文保单位、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与人文遗产;在关陇、成渝、江汉平原经济区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汉水流域城镇体系建设也提上了日程。正是鉴于此,我们开展调研十分必要。
第六,举办中华汉文化论坛。汉水流域是汉家发祥地,大诗人陆游说,“岂知高帝业,煌煌汉中起。”因此,汉水流域的两汉三国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为我们开展汉文化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要在强化两汉三国文化研究的基础上,举办全国乃至国际性的汉文化学术研讨会,使历史文化研究所发展成为全国汉文化研究基地。
三、研究所建设
1.研究所研究目标:一水(汉水流域)、一道(古今蜀道)、三区域(关陇、成渝、江汉)、五城市(西安、重庆、成都、兰州、武汉)和大西部,重在区域互动研究。
2.研究所发展目标:一向(区域综合研究大方向)、双高(高水平成果、高素质研究队伍)、三出(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四承(承担学校研究课题、承担区域横向课题、承担教育厅和省级课题、承担教育部和国家级课题)、两重(省级重点学科、硕士点重点方向)。
3.研究所科学研究:研究所科学研究的重点是汉水流域两汉三国文化研究、汉水流域核心城市崛起研究、汉水流域环境变迁与自然灾害研究等,要在这三大重点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拿出标志性成果,争取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4.研究所服务区域:传承中华文明,服务区域社会,是研究所发展壮大的宗旨。我们已在十一五期间,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智慧和汗水,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评价。在未来中长期发展进程中,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智库。
5.研究所人才培养: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好“三国文化”、“西部文化地理”等文化素质课,面向历史学专业开设“汉水流域文化”选修课,使研究所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和校园文化资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