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流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是在上世纪80年代相关课题研究及学术团队的基础上,以经法学院、经贸系、教科系从事该学科研究的专业人员为主要研究力量,聘请其他高校及地方文化文物部门研究人员共同参与,以汉水流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机构。
一、研究团队
汉水流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现有专兼职人员15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5人。实务较强,学科分布合理,能够承担相关课题的研究并进行深度理论探讨。
二、研究方向和特色
在长期的研究中,汉水流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区域生态经济与绿色产业的研究方向。在研究方向上注重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1.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生态经济。团队所在地位于汉中,属汉水流域中上游的秦巴山地,居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上,生态环境良好,素有“生物宝库”、“天然药库”之美称,同时较少工业和城市污染;这里文化积淀丰厚,有着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并有着长期生态建设的积累;秦巴地区重要的生态地位、国家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大局,对该区域生态保护有着特殊的要求。良好的生态条件和国家宏观政策的约束,是我们研究问题的基本依据,我们提出了生态经济是该区域经济发展基本形式的命题。
2.比较集中地研究绿色产业问题。作为生态经济的具体形式和可操作手段,根据区域经济条件、水平和要求,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绿色产业、绿色产业发展机制及政府对策等问题,对相关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政策和绿色生产力问题也作了探讨。
3.具有较强的应用性。部分研究成果已经被一些市、县政府和企业采纳。绿色产业的研究成果已转化为汉中市委、市政府“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的决定,并成为陕西省省委、省政府关于陕南经济发展的核心理念。研究者还积极参与当地市、县经济发展战略、产业政策的制定工作。
三、近五年主要学术成就、创新点及科学意义、经济和社会效益
近五年区域经济学团队的主要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已经承担和完成了一批较高档次的科研课题。如生态学视野下的西部经济发展研究(教育部)、边缘地与经济协调发展(国家社科基金)、汉水流域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研究(陕西省教育厅)、资源价格与汉江水源地生态保护的补偿机制研究(陕西省教育厅)、汉中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建设研究(陕西省科技厅)、陕南绿色产业开发的运行机制研究(陕西省社科规划项目)等。
2.发表了一系列的高质量的论文,有一定的学术反响。本研究所发表的论文30余篇被CSSCI收录、新华文摘收目;“西部生态经济开发的利益补偿机制”获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生态学视野下的西部经济发展研究”获2007年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二名);前后有40余篇论文被他引150余频次,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反响。
3.部分科研成果转化为地方政府或企业的决策,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汉中市委、市政府认为,“关于绿色产业的研究,对我市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的发展战略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陕西汉王药业有限公司认为,关于绿色产业的研究成果,为该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战略的形成与转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绿色产业的研究成果获得了汉中市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和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二等奖,并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